学术讲座||中国民族声乐文献导读——中国音乐学院中国乐派高精尖创新中心编审赵仲明教授
2021-04-14
文章来源:施光南音乐学院浏览次数:7202021年4月7日14:30,中国音乐学院中国乐派高精尖创新中心编审、中国出版集团出版社音乐总监、中宣部出版局“十三五”重点出版物评审委员会评审专家、进口音像审查委员会审查专家——赵仲明教授来我院开讲。本场讲座以古代、近现代、当代的文献史料为依据,对中国民族声乐及“润腔”研究进行概要式梳理、分类和导读,以此建立对中国民族声乐理论遗产的初步认知。本场讲座由浙江师范大学音乐学院院长郭克俭教授主持,在我院师生热烈的掌声中拉开帷幕。
追溯词源,导读中国古代的经典文献
讲座伊始,赵仲明教授对“声乐”一词进行阐述。“声乐”是一个外来词汇,其对应的英文是“vocal music”。在中国古代文献中,与“声乐”的理论概念较为相近的文字表述有“唱歌”、“歌唱”、“演唱”、“歌曲”以及“唱腔”、“声腔”、“用腔”、“润腔”等。接着,赵仲明教授按照时间顺序,介绍了先秦、秦汉、隋唐、宋元、明清时期的书籍史料,如《乐记》、《汉书·艺文志》、《北堂书钞》、《乐书》、《曲律》等,并选取部分精华段落供大家欣赏。此后,赵教授还推荐了《古典戏曲声乐论述丛编》、《中国古典戏曲论著集点》、《戏曲传统声乐艺术》、《中国古典诗词曲谱选释》等书籍,供大家阅读学习。
回顾历史,见证民族声乐的学术历程
所谓的“西学东渐”发生于19世纪末20世纪初,特指明末清初和晚清民初。在这一特定的历史时期中,西方的一些学术思想对中国传统的学术、思想、政治、艺术等都产生了重大影响。西方(欧美)哲学、宗教、天文、物理、化学、医学、生物学、地理、政治学、社会学、经济学、法学、应用科技、史学、文学、艺术以及教育等方面的知识大量传入中国,以致包括中国民族声乐在内的中国传统音乐都受到了巨大的冲击。但从“西学为体,中学为用”到“古为今用,洋为中用”,以及在中国声乐界持续了半个世纪的“土”“洋”之争、改革开放以来对“原生态唱法”“民族声乐”的理论界定和学术研究等,无不见证了中国人为民族声乐而不断探索的学术历程。
复归传统,重建民族声乐的艺术理论
赵仲明教授由“中央电视台青年歌手电视大奖赛”的历史与发展作为该话题的切入点。“青歌赛”是中国声乐理论研究的一个缩影,从首届的不分“唱法”、不分“组别”到第二届设置“美声、民族、通俗”三种唱法分类,再到第十二届增加“原生态唱法”的四种唱法分类,最后在第十五届又回到了原先的“美声、民族、通俗”三种唱法分类。显而易见,这段历史意味深长。从“三种唱法”到“四种唱法”,再回到“三种唱法”的过程中,“原生态唱法”这一提法仅仅出现两年后便消失匿迹了。这一现象值得致力于声乐理论研究的每一位学者深入思考。接着,赵仲明教授向大家介绍了中国音乐学家沈洽的硕士论文《音腔论》、王璨教授的《论滞腔》、董维松的《论润腔》、许讲真的专著《汉族民歌润腔概论》、郭克俭教授的《“论腔”研究40年》等一系列关于中国传统音乐的学术理论成果。
最后,赵仲明教授总结:中国民族声乐的理论建设还有很长的路要走,只有经过几代人的不懈研究和努力,中国民族声乐理论才能跻身于世界声乐理论之林,同时发挥中国民族声乐的理论特色和艺术特色。本次讲座使得在场的师生受益匪浅,在同学们热烈的掌声中落下帷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