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讲座||中国少数民族艺术研究方法(以“双重乐感的理论与实践”为例)——中国音乐家协会理事张欢教授
2021-04-13
文章来源:施光南音乐学院浏览次数:8992021年4月6日下午14:30,中国音乐家协会理事、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人民政府文史研究馆馆员、乌鲁木齐市音乐舞蹈家协会名誉主席——张欢教授来我院开讲。
本场讲座探析了“双重乐感”的现实背景、乐舞文化、历史反思和继承实践等内容。本场讲座由浙江师范大学音乐学院院长郭克俭教授主持,在师生们热烈的掌声中拉开了帷幕。
(一) 以交流的视角,感受历史给予新疆的馈赠
从空间上来说,新疆拥有形态丰富的自然环境、生产方式和与之相适应的文化类型。在时间上,自帕米尔高原出现文明之火起,千年来,新疆便以雄健的人文姿态傲立在中华版图的最西端。在历史长河中,一方面由于新疆大地内部多样文化的互动和交流,另一方面因“丝绸之路”而产生的双向吸收和融合能力,这片大地上产生了历史对新疆最大的馈赠——乐舞。
例如,新疆维吾尔人拥有40多种不同类型的乐器,他们运用这些乐器演奏出高度程式化、艺术化的大型套曲——木卡姆。这说明新疆乐舞文化异常发达,也佐证了维吾尔族乐舞艺术是在漫长历史中充分交流、汇凝的结果,是开放、包容的丝路文化千年的结晶。而“双重乐感”正是基于这样的丰富音乐文化资源和时代诉求展开的。
(二) 以历史的反思,继承新疆各族人民的智慧
张欢教授向同学们介绍了“乐感”和“双重乐感”。乐感是人们对音乐舞蹈的心理反应和认同。它可以来自生活体验,也可以后天习得,是人对音响的反应,也是文化基因在身心的体现。“双重乐感”则是个人通过先天获得、后天习得的方式,拥有两种或多种乐感的心理认知。
从教育学的角度看,“双重乐感”是一种价值观与方法论,构建的是一种“有我而
排他”的课程体系。“双重乐感”在文化层面上倡导的是“平等、尊重、包容、欣赏”的态度,尊重、欣赏不同乐舞文化的差异之美,进而在友好互动的包容中,实现不同文化之间和谐共生。
(三) 以艺术体验,度化、塑造新疆文化的形象
“双重乐感”的理论与实践思维,得益于新疆这片拥有多样文化的沃土,它既是对新疆悠长历史智慧的继承,又是为探讨新疆文化发展体系而作的实践。这种思维模式实际上是一种对话的轨道,可以实现中华民族传统音乐体系与世界民族音乐的对接。
新疆拥有很多伟大的民族,它既有力量让自己的文化与祖国同步,与世界接轨,又有能力让自己的文化泽惠现代,融入未来。
根据以上三方面的阐述,张欢教授指出,基于双重乐感理论的人才培养设计,必然会出现一批既怀有深厚音乐素养,又有平等、公正、诚信、友善等高尚品质的人才,我们应该坚持、继承、发扬这份传统文化,在新的乐舞氛围中打开视野,扩大心胸、消除极端、走向包容、融入世界。
最后,张欢教授送给同学们三句话共勉:没有文化土壤的教育是不清醒的;没有土壤的文化是伪文化;教育既不能丢下传统审美,也不能忘了现代。
本次讲座使得在场的师生受益匪浅,在同学们热烈的掌声中落下帷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