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讲座||让中国豫剧走向青年、走向世界——河南豫剧院院长李树建
2021-11-17
文章来源:施光南音乐学院浏览次数:4872021年11月16日14:30,“光南讲坛”名家系列讲座第十四讲在浙江师范大学音乐厅举行。本场讲座由中国戏剧家协会副主席、河南豫剧院院长、全国人大代表——李树建院长主讲,浙江师范大学音乐学院院长郭克俭教授任主持。
内容丰富,精彩不断,在师生们热烈的掌声中拉开序幕。
本场讲座,李树建院长倾40多年从艺经历,从豫剧面临的现状问题,解决措施,演员的表演技巧,最后说到豫剧人的当代使命。讲座中既有现场豫剧表演,有专业经验总结,有理论的高度概括,也有家常话的唠嗑。无形中体现了豫剧人就像豫剧本身一样,它是田间的小调,也是殿堂的华章,是名家的艺术,也是百姓的家常。
李院长首先介绍了河南豫剧的发展历史与现状。河南豫剧有三百多年的历史,全国有163个专业院团,河南有近2000个民营剧院。目前在舞台上能演出的剧目有200多个,从业人数近十万人,号称“十万大军”。但目前豫剧发展存在“三多三少”的问题,即观看演出的老年观众多、年轻观众少;到农村演出多、在城市演出的少;包场送票的多,卖票的少。面对这种困境,李院长探索了许多解决措施,其中较具代表性的解决方法是“老戏曲 新传播,让戏曲人拥抱互联网”,依靠互联网为媒介,推广与传承传统戏曲艺术。李院长从一个不会上网的传统戏曲艺术家,变身为点击量破两亿的人气主播,而这一切只为戏曲推广,让更多的年轻人喜欢戏曲,将传统文化传承下去。
接着李院长结合自身表演经验,总结了他作为艺术演员的体会。一是“三个主义”,戏曲演员在舞台上,要做到古典主义、现实主义、浪漫主义三结合。二是“三人合一”,“角色人物—演员本身—观众”一定要同呼吸,共命运,要像石榴籽一样抱在一起来共同感受喜怒哀乐。三是“三个市场”,一台剧目要有农村市场、城市市场、国际市场,一台戏必须要有这三种市场。四是“剧本是根、演员是魂、政府是力、运作是效”。五是表演方面应该研究:情感移植、戏里戏外。借古人之规矩,开自己之生面。规矩是传承,生面是创新。京昆看规范、地方戏看特色。我这多年的体会是:学习京昆的“神”、借鉴话剧的“实”、用足豫剧的“味”。六是唱腔方面力争做到:无腔不旧、无腔不新、新不离陈、陈里有新。人有喜新厌旧的时候,也有喜旧厌新的时候,戏曲观众也是一样,这就叫守正创新。还要有爆发力、控制力和节奏感,以情造声,用生命以及他的人生经历来创造声腔。
李院长表示:“作为党培养成长起来的一名文艺老兵,深切感受到“什么叫文化自信,什么叫中国特色!”我也刚在横店完成豫剧电影《义薄云天》的拍摄。这部戏以弘扬关公“义”的精神为核心,融合了黄河文化的精髓,自觉追求河南特色、中国风格、世界影响,用心用情用功讲好“黄河故事”。我们一定进一步深刻学习领悟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的精神,用实际行动推动关公精神引领风尚、走向世界,在国际舞台上讲好新时代“黄河故事”,让黄河文化成为中华文明向世界文明展露的响亮夺目的文化名片。”
最后,李院长就学习与传播戏曲艺术进行阐释。他先将“学艺先做人”的思想传播给了同学们,认为只有先立人,才能逐渐成长为一名优秀的演员。接着又结合亲身经历强调学习戏曲最重要的是勤学苦练,幸福是奋斗出来的,汗水比泪水更有价值,为浙师音院人提供了优秀的学习范例。为让在场学子亲身体验豫剧的美,李院长现场演绎了豫剧《程婴救孤》经典唱段。短短几句,将戏中人物的悲惨命运演绎得淋漓尽致,赢得了现场观众的满堂喝彩。
郭院长对本场讲座进行了点评,“这不仅是一场学术报告,更是一场思政报告,讲座过程中充满着启示与哲思”,认为其具有三个高度,既具有理论高度、学术高度更具有艺术高度。脚步不止,传承不息,讲座结束后,台下的学生与李教授一众以“八大仓”的动作合影,共同领略豫剧的独特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