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讲座||歌剧《白毛女》早期形态、改版及其相关问题——李诗原教授
2021-12-10
文章来源:施光南音乐学院浏览次数:5792021年12月10日15:00,“光南讲坛”名家系列讲座第十五讲在浙江师范大学音乐学院108教室与线上同步举行。本次讲座由上海音乐学院贺绿汀中国音乐高等研究院中国红色音乐文化研究与发展中心主任、高级研究员、博士生导师——李诗原教授开讲。讲座由浙江师范大学音乐学院院长郭克俭教授主持,在师生们热烈的掌声中拉开序幕。
本场讲座以歌剧《白毛女》不同版本的基本形态及其相关问题为主旨,阐释《白毛女》在不同地区所发生的内容和艺术特征的演变过程。
讲座的第一部分主要讲述了歌剧《白毛女》张家口版、东北版和北京版的区别及其演变过程。李诗原教授从张家口版的基本形态和传播情况、东北版的改版及其背景与得失以及北京版的形成及其基本形态三个方面讲述了歌剧《白毛女》经历了一个不平凡的改版历程,也走过了一段不平凡的传播历程,这段从1945年——1954年9年的改版时光,充分展现了歌剧《白毛女》的“经典化建构”,也充分体现出创作者“十年磨一剑”的可贵精神。
讲座第二部分李诗原教授着重讲解了歌剧《白毛女》“延安版”。歌剧《白毛女》的“上海黄河版”是按照“延安版“改编的。随后他讲述了“延安版”的音乐形态与艺术特征,以及这一版本的传播概况、美中不足和内在冲突。歌剧《白毛女》时至今日仍受观众的喜爱,与“延安版”当中的悲剧特征、传奇色彩以及文化心理和审美情趣有很深的渊源。作为一部不断改版而成为“红色经典”的中国民族歌剧,在中国文化史上留下了光彩的一笔。
讲座第三部分李诗原教授着重讲解了歌剧《白毛女》“中央实验歌剧院版”,这一版本循着张家口版、东北版、北京版对延安原版的改版方向,进一步加强革命叙事、并通过凸显喜儿唱段的板腔体结构特征、提高合唱和乐队部分的艺术水平,增强了音乐的戏剧性和艺术表现力、使歌剧《白毛女》成为一部真正意义上的“革命历史题材民族歌剧”。这部歌剧的改版和“经典化”留下的经验和教训,对中国当代歌剧创作具有重要的理论启示。
“工匠精神”是我国社会主义建设中对文艺创作保持精益求精的态度,追求文艺创作的质量,它已经在文艺界成为大家齐声的呼吁。歌剧《白毛女》中所蕴含的“十年磨一剑”的“工匠精神”正是当下中国歌剧创作所亟需的。文艺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是时代前进的号角,大力宣传、弘扬工匠精神、提高文艺创作的质量,是党和政府一致倡导的现实题材文艺创作的重要选题。
本场讲座持续近两个小时,在场的师生们都受益匪浅。最后,郭克俭教授对李诗原教授带来的精彩讲座表示由衷感谢,讲座在热烈的掌声中圆满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