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思政建设公开课及教研活动顺利开展
2021-12-10
文章来源:施光南音乐学院浏览次数:560为了“全员、全程、全方位”地推进音乐学院课程思政建设,12月8日下午2:30,音乐学院教研活动展示周期间,各系部开展课程思政公开课及研讨活动。
理论系
理论系的教师们在401教室听取田中娟、乔邦利两位教授的分享。
田中娟教授将报告分为两个部分,第一部分先介绍了课程思政的建设历程与具体政策,并从“为什么”“是什么”“做什么”“怎么做”“谁来做”等方面深度剖析课程思政建设的内涵,指明了课程建设方向与途径。第二部分田教授以《中国民族音乐》课程与思政教育的结合为例,展示了实践探索的成果,为大家提供了课程思政建设的思路与范例。
谈起课程思政建设,乔邦利教授认为课程思政建设自古有之,千年前孔子培育人格的“成人”的思想就是思政建设的体现。课程思政是思政课程的补充,正确看待课程与思政的辩证关系是牢牢把握课程思政的关键。教师组织思政课程要避免教育方式“口号化”“标签化”“形式化”,避免课程、思政“两张皮”,避免自身言行“表里不一”。最后,乔教授总结道:“当一个好老师,做好老师、做好科研就是最大的思政。”
钢琴系
杨晓老师教授的是中国作曲家陈培勋的作品《卖杂货》。课程讲解结合了新中国成立,党中央号召音乐民族化、革命化的的大背景,从大方向广东音乐的整体特征切入,再具体到卖杂货的特定年代赋予乐曲的特征,巧用多媒体提供实时情景,引发学生积极思考,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学习观。
高蕾老师在讲授中国作品《茉莉花》时,强调在演奏中国作品时要了解中国乐器,模仿中国乐器的音响去演奏,旋律线条也要符合江南风格的婉转富有柔情。
声乐系
首先是廖翠老师带来的歌曲《映山红》的演唱讲解。课上介绍了歌曲诞生背景及其情感,它传达的是对红军的敬爱和不舍之情,是对不屈不挠革命精神的高度赞扬。通过演唱红色经典歌曲了解革命历史,点燃学生的爱国精神与民族自豪感。
接着是王宗薇老师带来的《祖国,慈祥的母亲》艺术指导课,在深入了解歌曲背景,深度分析歌词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想象情境,深刻感受作品中的爱国之情,培养学生面对困难坚韧不拔的品质。
最后是蔡音颖老师讲授的《美丽家园》,为了让学生体会正确的发声概念,蔡音颖老师采用讲解、示范相结合的启发式教学,在歌曲的演唱处理上也多次亲自示范。
管民系
第一节是管乐合奏课,陶纪泉老师带领管乐团演奏了《我和我的祖国》《追寻》《我的中国心》三首爱国主题的乐曲,在磅礴的气势之下,血脉里流淌的民族自豪感油然而生。
第二节是琵琶独奏《草原小姐妹》。蒙族孩子龙梅和玉荣在暴风雪中保护羊群的故事,歌颂着祖国年轻一代的革命精神和共产主义理想。
舞蹈系
刘学刚老师讲授的剧目课是《远山不远》。远山不远以2011感动中国年度人物胡忠、谢晓君夫妇为原型,艺术再现了两位主人公从成都奔赴甘孜州康定县塔公乡支教,扎根当地十余年,将热血与青春奉献给了山区孩子们的感人事迹。舞蹈提取了主人公身上热爱、坚守、信念等家国情怀,以高度凝练、浓缩时空的艺术手法和细腻的身体语言,对夫妻二人感人至深的支教故事进行了细致刻画,弘扬了时代正能量。
随后杨文佳老师带来了以汉字书法为主题的舞蹈编创课,用身体结合汉字进行编创的创意不仅充分挖掘中国书法文化这一宝库,还有利于传统文化在新时代的发扬。
“课程思政融入一流课程”专题教研
为进一步培养浓郁的教研氛围,推动教师深挖思想政治元素,及时更新思政教育内容,将其有机融入课堂教学,充分发挥各门课程承载的育人功能。在学校统一部署下,学院通过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开展“课程思政融入一流课程”专题教研活动。
12月9日14:00在音乐学院分会场102教室,观看了上海大学教授顾骏、地理与环境科学学院党委书记张建珍、 国际教育与文化交流学院博士孙琳为大家带来的专题讲座。
上海大学教授顾骏就“课程思政”的定义、课程设计等方面进行讨论,并强调:“立足课程,开展思想政治教育,更有利于学生以生动的形式接受正确的价值观、世界观和人生观,这才是各类课程与思政教育的同向同行,才是课程思政的‘润物细无声’,才是课程思政与一流课程的彼此融合、相得益彰。”使现场老师们受益匪浅。
地理与环境科学学院党委书记张建珍以浙江师范大学地理学科为例,用“田野课程思政的探索与实践”展开讨论。并提出四个共同体保障:课程研发与基地建设共同体、实践教师与社会导师共同体、教师激励与学生成效共同体、经费保障与自力更生共同体。张建珍书记结合浙江海岸湿地与碳中和的案例,给予在场的老师很大的启发。
国际教育与文化交流学院博士孙琳以“服务浙江窗口建设的留学生课程思政探索与实践”为中心展开讨论。对于留学生课程思政,孙琳老师提出思考:“培养什么人?为谁培养人?怎样培养人?”并指出了“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的目标与路径。同时结合“汉语桥”线上团组交流项目进行详细讨论,进一步加深了在场老师们的思考。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高校立身之本在于立德树人”。全面推进课程思政建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战略举措。无论是在岗教师或未来即将成为教师的我们,都要切实提高政治站位和思想认识,充分发挥教师队伍“主力军”、课程建设“主战场”、课堂教学“主渠道”作用,寓价值观引导于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之中,使各类课程与思政课程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构建全员全程全方位育人大格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