喜迎二十大·学术音院||乔邦利教授在《中国音乐》等期刊发表3篇论文
2022-10-14
文章来源:施光南音乐学院浏览次数:714个人介绍
乔邦利,博士,浙江师范大学教授,硕士生导师;兼任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中国音乐家协会、中国音乐史学会、中国音乐美学会会员,中国音乐评论学会理事;主要从事音乐学专业相关教学与研究,研究领域涉及中国近现代与当代音乐、音乐批评、音乐表演艺术理论、歌剧艺术、音乐教育等。主持国家哲学社会科学重大项目子课题1项、国家社科基金艺术学一般项目1项,在全国音乐类报刊杂志上发表学术论文40余篇,出版学术专著2部、教育部统编教材1部,获省部级哲学社会科学研究优秀成果二等奖2项。
文章一:《百年中国专业民歌演唱艺术纵览》
文章《百年中国专业民歌演唱艺术纵览》发表于2021年11月18日第6期《中国音乐》,作者乔邦利。
文章着重梳理了百年专业民歌演唱艺术的发展脉络,分别从播种期:中西碰撞中的文化自觉;耕耘期:唱法探索中的学理自省;成长期:多元审美中的学科建构三个时期进行了发展脉络的论述,揭示了中国专业民歌演唱艺术是20世纪以来中国音乐从传统向现代转型过程中的必然结果。
文章二:《“沂蒙精神”的歌剧化呈现》
文章《“沂蒙精神”的歌剧化呈现 —— 评民族歌剧<沂蒙山>的创作与表演特色》发表于2021年1月15日第1期《南京艺术学院学报》,作者乔邦利。
文章主要从剧本、音乐创作和歌剧表演等几个方面论述了民族歌剧《沂蒙山》的创作和表演特色,并且分析了《沂蒙山》的总体成就与不足,旨在推动《沂蒙山》在不断进步中趋于完善,成为“经得起人民评价、专家评价、市场检验的作品”,最终在中国当代歌剧史上占据一席之地。
文章三:《抗战初期救亡歌剧表演中的时代性主题》
文章《抗战初期救亡歌剧表演中的时代性主题》发表于2021年7月15日第7期《歌唱艺术》,作者乔邦利。
文章从抗日初期救亡歌剧的历史背景出发,对《扬子江暴风雨》《亡国恨》《农村曲》中新歌剧的表演进行了探索,并且对救亡歌剧表演的主要成就和不足之处进行了分析,从而发现作为萌芽期的探索成果,救亡歌剧表演在民族歌剧表演发展中所发挥的作用不可低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