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精神 创造未来 ——记中日美育创新性教师培养交流会
2023-12-27
文章来源:艺术学院浏览次数:3872023年12月25日上午8:30,日本冈山大学教育学域清田哲男教授、高级教师木村仁,在浙江师范大学17幢教学楼212教室开展了题为《未来教师教育课程的课题与尝试——以培养创造型教师为目标》、《如何在美术学科中培养创造型教师——滋贺大学附属小学的教学实践》的学术讲座。清田哲男教授与木村仁老师长期从事美术教育实践的教学与研究。本次讲座主要从创造性教育等方面展开讲解,由艺术学院的朱敬东教授主持讲座。
图 1
清田哲男教授带来了《未来教师教育课程的课题与尝试——以培养创造型教师为目标》的专场讲座,清田教授以“创造性教育”为主题,提出“培养创造型教师”的理念。在讲座中,清田教授从美术课如何激发孩子的创造力出发,立足于课堂实践引发孩子的兴趣,围绕“用自己的身体来感受物体的本质”的教育思想,给与会学生展现了了当下日本基础教育中的美术课堂样貌。
图 2
图 3
同时,讲座过程中,清田教授与艺术学院的本科生、研究生们共同探讨了创造型教师的培养。23级美术研究生郑吉慧与清田教授探讨了美术教育如何完成内外循环的问题,清田教授指出,在我们孩子们的学习过程中,游戏和教授是两个重要的环节,它们在扇形的训练中起到游走和摇摆的作用。老师在活动中进行引导,让孩子明确自己需要做什么。
图 4
图 5
木村仁老师带来了《如何在美术学科中培养创造型教师——滋贺大学附属小学的教学实践》的讲座。围绕 “如何在美术学科中培养创造型教师”的问题,结合自身的实践教学分别从“孩子角度考虑筹划工作课”、“孩子们的思考”、“从孩子感兴趣的概念实际”三个方面展开讲解。通过钉钉子活动和颜料混合等活动举例说明,将日常生活中细微而瞬间的发现,转变成美术学科知识和技能的积累,注重指出在教学中“经由身体感觉积累经验”能够获得更多的“造型性趣味”。
图 6
图 7
讲座最后,朱敬东教授表示清田哲男教教授和木村仁老师为我们带来了如何打开自己的创造,如何为未来儿童创造服务的意识。我们在实践创造中,不仅仅是去学画画的技术,更要去明白艺术背后的观念和自身的思考。李力加教授表示木村老师设计的课程,他是从“运动”状态出发,整合过程来引导孩子思维的这种创想和表达。希望我们师大的同学们,通过本次这个活动,要开创思维向创造性的教师方向去努力,去学习去发展。
图 8
图 9
在下午的未来创造性美育教师培养交流会中,艺术学院院长汪静一介绍了艺术学院的美术专业作为浙江省引领师范、打造师范的窗口。立足于培养未来具备创造性美育教师的能力目标,学院一直致力于打造国家一流的音乐、美术和舞蹈专业,艺术学院要培养各个学科一线的师资,不仅承担培养艺术师资的任务,还能向其他学科融合延伸,实现综合性的提升。汪院长指出通过本次国际交流活动探寻双方合作的基点和方向,以促进中国艺术教育的发展,这样的契机将有助于推动艺术教育的国际交流与合作。
图 10
图 11
图 12
朱敬东教授提出了基于未来创造型美育教师培养,立足新时代美育发展要求,聚焦以美育人、以美化人、以美培元、以美润心的美育目标,着力于发展高校学生认识生活、认识世界,并将自己的认识和理想传达给人民,从精神上启迪人、激励人,创造美好生活,推动社会进步。融合、贯通,构架在中华“变”“合”美学思想导引下的博物馆在场课程、美丽乡村在地课程、世界遗产在心课程,在文化的全息视域下,用身体感知空间、时间,触摸挖掘人类最纯粹的思想与智慧,通过动画、AR、影视、戏剧、舞蹈、绘本、综合材料等表现对主题、现象等的理解和畅想,回归学习的本质,回归对问题的探究。在学习者对外部世界的的探求中,实现对自己的精神家园建构。在持续的自我发现问题和自我解决问题中,探索世界、认知自我、发展理性。
江西省美术教研组王一开在会上着重提出,2022版义务教育艺术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设计与学生经验、社会现实和当地文化资源相关联的情境与任务”“注重发掘学生身边的生活和艺术现象,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有带入感和参与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究欲望”“广泛而有针对性地利用地方和社会文化资源……发掘其蕴含的中华文化精神和核心价值观,引导学生增进对中华文化的理解和认可,树立文化自信”。
可见,当今美术教育必须坚持以美育人、重视学生艺术体验、突出课程综合性,提倡以单元的形式组织学习内容,将零散的知识、技能和教学内容有机整合起来,促进学生对知识进行整体联系和构建,并形成深层次链接,实现从知识、技能的掌握到意义构建的发展,提升综合解决问题的能力。而地方文化是生活的、具体的、独特的,是连接地域过去、现在、未来的一道桥梁,是中华民族的灿烂历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细致清晰地还原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历史印记,鲜活地再现中华民族血脉相连的文化基因。融合地方文化的美术课程构建就是把书本化、文本化和理想化的课程根据课程需要和学生发展需要进行生活化、现实化和情境化的处理,这是核心素养教育教学的一个基本要求。通过本次学术交流,不仅加深了中日双方对彼此美术教育的理解和认识,也为艺术教育领域的教育发展提供了新的平台,更为推动未来创造型美术教师的培养提供了新的契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