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此红绿” 宋永进李启明的色彩对话

2024-07-04

文章来源:艺术学院浏览次数:273

原文转自新华网客户端

艺术没有矛盾,就没有张力。色彩也一样。

420日,“只此红绿”宋永进李启明双个展在云林艺术中心开展,展出了他们的写意和抽象作品四十多幅。



这是一场富有张力和表现力的艺术展。幽红雅绿,强烈的视觉冲击让人恍然撞见满园的春色。错位展示的布置让观展的感受生动而丰富,分不清是红了春花绿了梧桐,还是红了樱桃绿了芭蕉……

宋永进和李启明两位都是中国美术学院出来的佼佼者,有着良好的传统绘画功底,并具有当代艺术观念,他们始终保持着真挚直率的文人气质和艺术梦想,不同的个性和现实历程造就了各自独具特色的审美形态和风韵。

三十年后,他们以充满写意的方式汇聚在一起。



宋永进的系列油画作品,或是酒红、或枣红,或漆红……色调幽暗、典雅、深邃,有着舞台效果的幻灭感,散发出浓浓的乡土气息,并呈现出当代性的人文姿态和美学特质,也是对即将消失的乡村和小镇人文的缅怀,让人深思。

他的最新作品《游埠古镇》系列,紫红的底色,暗哑的褐色,但是并不压抑,反而有了一种层层叠叠的丰富质感和沉淀已久的历史感。画中是我们熟悉的小镇街市的烟火气,但所有的人面目模糊。



宋永进注重结构和造型平面化,成群的人物拼贴画一样的画到一个画面上,平面化的叙述方式进一步将人物从客观化转变为一种象征符号。他还擅长用明确的线条、固定的轮廓,和大块肯定的笔触造成视觉冲击。

他告诉记者:“我是用抽象思维在创作。用色为什么这么红?农耕文化就像老妇人,即将消逝,这是她最后一次浓妆艳抹的盛装出席,在我的内心还有一份悲壮感。”



《戏台》以国际视野的艺术家身份,反观最熟悉的故土,然而终究那是“回不去的故乡”。《登高村》描绘的是一个司空见惯的小山村,破败、落后、空寂的环境,衰老的农民……艺术家却用了广角、仰望的视角去表达,这也许就是最后的守望吧?最后一次对淳朴的乡土人文的仰望。



李启明的作品则是抽象为主,色彩和线条成为他的主要表现手段。笔触奔放自由、率性、洒脱,纵横开合,制造出特殊的肌理效果,使画面极具张力与美感,来营建画面的旋律感和背后的情感叙事。

值得一提的是他的色彩,亮丽轻盈,或翠绿,或粉绿,或淡蓝,或悠蓝……不仅流露出一种江南春意的梦幻,更焕发出一股时尚的优雅和浪漫的诗意,呈现出一股当代性的艺术气质。



李启明的江南系列创作开始于反反复复的疫情时期,他说疫情让我重新拿起画笔,重新审视人生。《春夜喜雨》希望一场大雨之后可以冲刷灾难和不安,重新焕发希望。《春天咏叹调》则是以鲜亮的色彩传递给观者充满希望且治愈的触动。《无尽的2023》以画中的一抹紫色寓意新的一年紫色东来,重振旗鼓。



李启明轻盈而浪漫的花卉系列,热烈绽放,舒展出自由的气息。这幅《桃花》还入选宁波时尚周的形象画。《向吴昌硕致敬》系列则是源于吴昌硕故乡的梅花,冰雪融化下的红梅带有幽冷的气质,但是色调更加年轻,充满女性的柔美,枝干又不乏傲骨。



从这些作品中,我们可以看到春光的浪漫与荡漾,也看到人文的追思和内省。

展览还吸引了来自宁城市职业技术学院的29位艺术爱好者,在油画家林海勇的导览下,沉浸式的赏画、品画,提升了大学生艺术欣赏能力与审美能力。这也是该校“阅城知行”2024春季第四期“赏画”活动,旨在让学生走出校园走进展厅,开阔了艺术专业类学生的创作视野,拓宽了职业发展空间。



吴冠中说,“风格是作者的背影,自己看不见”。在越来越图像化的时代,如何实现个性化的艺术语言?除了绘画技巧,客观事物与画家心灵的关联是需要某种媒介的,这个媒介就存在于那些物象具有的隐喻之中,这也是寻找绘画本体语言的动因和内心表达的期盼。那些直指人心的震撼力量,才是艺术最重要的表达。

策展人沈岳幽默地表示:两种不同的酒同时喝,容易醉,那么这次红绿相间的艺术展,有没有让你陶醉呢?

本次展览到523日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