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劲松
2025-04-21
文章来源:艺术学院浏览次数:14中国美术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教育部“全国优秀教师”
中国美术家协会综合材料绘画与美术作品保存修复艺委会副主任
中国美术家协会全国代表大会代表
浙江省美术家协会综合艺术委员会主任
全国美展评审专家(综合材料绘画)
上海“城市空间艺术季”评审专家
浙江师范大学美术学院特聘教授,主持“杨劲松综合绘画工作室”
浙江美术馆特聘专家
福清美术馆特聘专家
1955年
生于现山西省晋中市榆次区,祖籍湖南湘潭;
1982年
毕业于广州美术学院版画系(学士);
1986年
中国广东省画院展览馆(个展);
《关于传统》,画廊杂志(刊物);
1986年
中国广东美术馆(个展);
1988年
毕业于浙江美术学院版画系(硕士),并留校任教;
策划新学院派第一回展,浙江美术学院美术馆(群展)
《何谓新》,中国美术报头版,光明日报转载(刊物)
《蚀•刻•印—蚀刻凹版画艺术要素研究》,研究生论文集(刊物)
《新学院派艺术精神阐释》,新美术(刊物)
《乱弹“野路子”版画》,富春江画报(刊物)
《怪圈—中国版画的艰难蜕变》,广州美术学院学报(刊物)
《关于中国当代美术界争论的几个问题》,造型美学(刊物)
1989年
皮埃诺国际版画展,意大利(群展);
日本高知国际版画展,高知县,日本(群展);
中日青年版画家展,东京,日本(群展);
中国现代版画展,上海(群展);
中国现代青年版画展,三原色画廊,台湾(群展);
1990年
策划新学院派第二回展,浙江美术学院美术馆(群展);
中国第十届版展(群展);
日本高知国际版画三年展,日本高知美术馆(群展)赏候补奖(最高奖);
全国第四届三版展,南京艺术学院(群展);
台湾国际版画双年展,台北市美术馆(群展);
1991年
日本东京沙画梦画廊(个展);
意大利第23届彼艾拉国际版画双年展(群展);
全国第十一届版展(群展)获金奖;
赴欧洲求学;
1992年
澳大利亚悉尼美术馆(个展);
美国WEST ROOM画廊举办(个展);
意大利第23届彼艾拉国际版画双年展(群展);
《不是欧洲模式的模式—评中国前卫艺术展》,江苏画刊(刊物);
1993年
巴黎art severs画廊(个展);
法国SAINT-BRIEUC市立图书馆(个展);
德国柏林自由艺术大展 柏林会展中心(群展);
1994年
德国柏林KUNSTLER美术馆(个展);
德国柏林URANIA世界文化中心(个展);
1995年
德国柏林cheepomt charlin博物馆(个展);
德国20世纪AKT RADIERT艺术展,德国杜塞尔多夫(群展);
1996年
德国柏林国立医科大学画廊(个展);
《27年梦想成真—评克里斯多包裹艺术》,江苏画刊(刊物);
1997年
西安美术学院版画系,系主任;
1998年
《不是所有表现具象的艺术都是现实主义不是所有现实主义的具象艺术都表现客观真实》(刊物);
《杞人忧天》,江苏画刊(刊物);
《为没有焦点喝彩》,美术家(刊物);
《大趋势》,美苑(刊物);
1999年
中国教育部授予“全国优秀教师”称号;
中国台湾太平洋文化基金会美术馆(个展);
第九届全国美展,北京中国美术馆(群展);
《坚守与冲动—论学院艺术何去何从》,当代学院艺术,南艺学报转载(刊物);
《质疑当代性的前提》,江苏画刊(刊物);
2000年
青岛国际版画双年展,青岛美术馆(群展);
中国百年版画展,成都美术馆(群展);
《站在传统与现代的重合点上》,美术家
《重构版画艺术新理念》,美苑(刊物);
《再论版画艺术新理念》,美苑(刊物);
《速写课中的教与学的关系》,实力派教师—速写教学对话美苑(刊物);
《冲突与超越》,艺术家美苑(刊物);
《论新时期美术教育的特征》,美术观察美苑(刊物);
2001年
第七届全国三版展(群展);
西部艺术大展,西安国际会展中心(群展);
西安两岸三地版画学术展,西安美术馆(群展);
《四方城内话“围城”》,艺术家(刊物);
《综述—两岸三地现代版画学术展》,江苏画刊(刊物);
《应该先把概念搞清楚》,美术学论文集(刊物);
《版画教育的可能性空间》,美术观察(刊物);
《扩展与延伸》,美术研究(刊物);
2002年
广州当代艺术三年展,广州美术馆(群展);
白塔岭当代艺术展,杭州(群展);
上海国际当代艺术十五人展,上海图书馆(群展);
《通识为本、专识为末》,中国版画(刊物);
《版画还是艺术》,美苑(刊物);
2003年
任中国美术学院综合艺术系,系主任;
北京首届国际艺术双年展,北京清华大学(群展);
上海首届国际雕塑与环境艺术展,上海(群展);
上海设计与当代艺术展,上海复旦大学(群展);
《新视域、新媒体》美术观察(刊物);
《浅论当代艺术的结构和手段》今日中国美术(刊物);
《视觉背后的支撑》,当代学院艺术(刊物);
2004年
江苏画刊30周年庆典展,南京博物院(群展);
中国观念家具展,上海(群展);
《艺术的第二种态度(一)—综合艺术在中国》,21世纪,香港中文大学
《素描•媒介•影》(论文);
《文脉传承与本土特征》(论文);
《艺术的第二种态度(二)—当代学院艺术教育观转型》(论文);
《综合艺术在中国》,清华美术(刊物);
《对话—走向综合》,走向综合专著(刊物);
《素描作为一种媒介》,当代学院艺术(刊物);
《系—白塔岭军营展评述》,艺术当代(刊物);
2005年
“书非书”当代艺术展,中国美院美术馆(群展);
“寓言”当代艺术展,杭州(群展);
《视觉艺术的创新—第二种态度》(论文);
《论当代艺术教育转型》(论文);
《当代艺术教育方法研究》(论文);
《视觉艺术基础》(论文);
《空间潜力的开发》,上海国际城市雕塑双年展论文集(刊物);
《红色记忆》(论文);
2006年
“显微镜-观”当代艺术展,澳门艺术博物馆(展览);
浙江省油画大展,宁波美术馆(展览);
“科学与艺术”展,上海东方明珠(展览);
当代•笔墨展,上海明园艺术中心(展览);
“存在•延伸与变异”展,湖南美术馆(展览);
“显微镜——观”当代艺术展 澳门艺术博物馆(展览);
《失语—论艺术教育的境遇》,清华美术(刊物);
《日常经验》,嬉戏的图像展(刊物);
2007年
上海世博会“江南广场”公共艺术项目主持
2008年
“超以象外”中国抽象艺术展,澳门艺术博物馆(群展);
“另一种方式”杭州实验艺术展,南京四方当代美术馆(群展);
“时代年轮”中国抽象艺术五人展,上海M艺术空间(群展);
策划“五谷杂粮UNPACK”中国实验艺术教育与创作展(群展);
《空间就是力量》,清华美术(刊物);
《五谷杂粮》,专论(刊物);
《以微观呈现人和事》,建筑与文化(刊物);
《图像社会学批评与实践》,当代艺术与投资(刊物);
《学院成为自我诊疗的对象》,美苑(刊物);
《艺术展的“无用之用”》,建筑与文化(刊物);
《谁做推手?》,国家美术(刊物);
2009年
“境•景”,中国杭州金彩画廊(个展);
“重返现代”09中国抽象艺术展,浙江杭州(群展);
策划“刀锋”重建雷峰塔,北京圣之空间(群展);
两湖潮流1985-2009,广东美术馆(群展);
同行-德中当代艺术展,湖北武汉美术馆(群展);
中国当代水墨艺术展,白俄罗斯、塞尔维亚美术馆(群展);
左•右当代艺术展,南京尚东当代艺术中心(群展);
“时空的经纬—中国当代艺术邀请展”,上海2010艺术中心(群展);
《行走刀锋,相忘江湖》,美苑(刊物);
《盗火者廖修平》,国家美术(刊物);
《光荣与梦想—上海世博会地景艺术》,国家美术(刊物);
2010年
中国美术学院跨媒体艺术学院,副院长;
归去来兮当代绘画艺术展上海浦东国际机场(群展);
书非书——2010杭州国际现代书法艺术展中国美院美术馆;
“重构”中国抽象艺术TOP10,浙江美术馆、今日美术馆(群展);
“转折”当代艺术家联展,浙江温州柒号艺术中心(群展);
“水墨新境”中国当代水墨展,上海M艺术空间(群展);
“变•化”中意国际当代艺术展,杭州(群展);
《实验艺术教育问题论》,当代美术家(刊物);
《重构版画艺术新理论》,美苑(刊物);
《思想来源?实践取向》,美苑(刊物);
《面向21世纪: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美术学院》,美苑(刊物);
《崛起的另类—来自杭州艺术的几个案例》,艺术当代(刊物);
《“学院艺术”成为自己需加诊疗的对象》,美术评论与研究(刊物);
2011年
回望中国 中国美术馆(群展);
中国意志 北京当代艺术馆(群展);
“二重奏”重庆国际当代艺术邀请展 重庆渝澳国际艺术中心(群展);
《在思想中找到新的契合点》,当代美术家(刊物);
《城市化进程中的视觉艺术》,艺术中国(刊物);
2012年
中国美术学院美术馆,执行馆长;
“暧昧”,杭州天仁合艺艺术中心(个展);
艺术·前沿,当代艺术邀请展,北京宋庄美术馆(群展);
中国以上—中国绘画名家邀请展(群展);
态度,与抽象艺术有关 ,上海苏州河艺术中心(群展);
绘事后素新绘画展,杭州恒庐美术馆(群展);
文脉中国·超写意架上艺术10+10,南京三川当代美术馆(群展);
斯文在兹,中国美术学院美术馆(群展);
《怎样成为“无知者”》,当代美术家(刊物);
《大学美术馆功能释放的几个条件》,美术报(刊物);
2013年
“墨境濡心”,杭州天仁合艺艺术中心(个展);
零界,2013首届中国装置艺术展,天津美术馆(群展);
85,与一所艺术学府,北京,中国美术馆(群展);
85,八十五,献给中国美术学院八十五周年,中国美术学院美术馆(群展);
“景观再造”——中国当代艺术,匈牙利德布勒森modem艺术中心(群展);
广州美术学院60周年校庆展,广州美术学院大学城美术馆(群展);
第十届中国艺术节全国优秀美术作品展,山东省美术馆(群展);
中国·新疆国际版画展,新疆当代美术馆(群展);
《当代艺术十二问》,当代美术家(刊物);
《抽象艺术的几道坎》,中国艺术(刊物);
《无墙学院》,国家美术(刊物);
《杨劲松:知者自知》,艺术汇(刊物);
《外观与内视—美术馆的新起点》,中国美术学院美术馆年鉴(刊物);
2014年
“无常是常”,长沙美仑美术馆(个展);
浙江省首届综合艺术大展,宁波美术馆;
融•汇艺术展,杭州天仁合艺艺术中心;
第十三届全国美展综合材料绘画展,河北美术馆;
我们在绘画中-国美之路系列展,中国美术学院美术馆;
2015年
开放的边界:对话“德国:艺术之域”,南京艺术学院美术馆(群展);
不在现场:感官阈值与一种在地性的漂移,南京艺术学院美术馆(群展);
品质与格调,上海平阁艺术空间(群展);
中国当代艺术年鉴展,北京民生美术馆(群展);
抽象与意境,北京缤纷当代美术馆(群展);
策划“正在兴起的态度”,首届上海青年艺术博览会(群展);
首届中国(宁波)综合艺术双年展,宁波美术馆(群展);
“浴火”展白马当代艺术中心,杭州(群展);
2016年
“涂抹的自由”,济南市美术馆(个展);
出湖•入湘:2016湖湘当代艺术家邀请展,长沙艺尚园(群展);
“景象2016”当代艺术邀请展,温州(群展);
萧条与供给,南京国际双年展,南京(群展);
“质地的再叙述”,福州威狮国际艺术中心,福建(群展);
策划“城市变线”--第二届上海青年艺术博览会,上海(群展);
2017
“墨自在也—杨劲松纸上作品展”,北京锦都艺术中心(个展)
“中国精神:第四届中国油画展(抽象展)”
蓝色——中国抽象艺术联展,深圳,蓝岸画廊
“当代艺术典藏七人展”湖南,美仑美术馆
策划“不拘一格”2017浙江省第二届综合艺术大展,浙江,丽水美术馆
策划“集结——2017浙美15人艺术展”,北京鼎元艺术中心
2018
“互补与契合——中国留学德国艺术家作品展”,上海,刘海粟美术馆
“视界—抽象艺术的语汇视觉艺术展”,四川省美术馆
“景然”七人展,北京,杨画廊
“纸上物语”,上海展览中心,对外交流协会美术馆
“综合的维度”七人展,天津,滨海美术馆
“在东方——意象·新媒体作品展”,北京,今日美术馆
“中国精神——中国非具象油画艺术展”,沈阳,鲁迅美术馆
2019
“书·非书:2019国际现代书法艺术节”,杭州,中国美术学院美术馆
“历史的凝视——再访当代中国艺术”,深圳,木星美术馆
“锋向:水墨新抽象——中国当代水墨邀请展”上海,明圆美术馆
2020
“水墨艺术实验研究展” ,上海,宝龙美术馆
“水+墨:践行于语言与观念之间”,上海,宝山国际民间艺术博物馆
2021
“出湖入湘·当代艺术邀请展”,长沙,丽可画廊
“同频·三个人与一个时代”,深圳,罗湖美术馆
2023
“知也无涯”当代艺术展Into the boundless Unknown Territory,上海,程十发美术馆
著作
1999 《黑白史》,湖北美术出版社
2002 《重叠肌理》,河北美术出版社
2004 《走向综合》,河北美术出版社
2008 《总体艺术造型基础教程》,湖北美术出版社
2016 《杨劲松—涂抹的自由》,湖南美术出版社
主要收藏
《烛光》收藏于日本高知美术馆
《藏女·玛咪》收藏英国大英博物馆、日本千代田俱乐部
《掠过记忆》收藏于上海美术馆
《世纪末的焦虑之一》收藏于德国cheepomt charlin博物馆
《倾听回声》收藏于中国广东美术馆、青岛美术馆
《钟馗之气图》收藏于民政总署澳门艺术博物馆
《天下粮仓》2010上海中华艺术宫博物馆收藏
《迁徙2010》收藏于上海市政府华侨联合会
《混沌中的次序》收藏于上海平阁美术馆
《虚像的多重关系》收藏于福州威狮国际艺术馆
《有凤来仪》收藏于宁波国际会议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