尹存墨钢琴大师课、李佳明钢琴独奏音乐会圆满落幕

2025-04-21

文章来源:艺术学院浏览次数:97

4月9日15:00,尹存墨钢琴大师课于浙江师范大学19幢301教室拉开帷幕,浙江师范大学艺术学院部分钢琴系专业教师参加此次大师课。尹存墨,著名钢琴演奏家,浙江师范大学艺术学院特聘教授,贝希斯坦签约艺术家,芝加哥青年艺术家协会特邀艺术家,德国汉诺威音乐戏剧媒体学院钢琴教师。尹老师曾在2019年夺得世界著名的波恩贝多芬国际钢琴比赛冠军,2021年夺得鲁宾斯坦国际钢琴比赛大奖,打破了国人近40年未获此奖的记录,以其卓越的音乐才华和精湛的演奏技巧赢得了广泛赞誉。

第一位学生演奏的是贝多芬的《钢琴奏鸣曲op10 no3》第二、三乐章。该作品是贝多芬早期奏鸣曲中的杰作,第二和第三乐章在情绪和结构上形成鲜明对比,展现了贝多芬对音乐戏剧性和抒情性的深刻探索。尹老师从作品风格把握、情绪层次表达、细节技术处理等方面提出意见,使在场的同学们受益匪浅。

第二位同学演奏了斯卡拉蒂的《钢琴奏鸣曲k.377(L.263)》和《钢琴奏鸣曲k.380》。在分析时,尹老师首先对比了巴洛克时期作曲家的风格,并指出了斯卡拉蒂作品演奏的自由性。其次,他对演奏时的踏板力度与音乐性提出了建议。在技术问题与改进方法上,他也进行了详细的指导。尹老师的现场示范与讲解相得益彰,使学生能够更充分地理解要点。

接下来的学生弹奏了圣桑的《骷髅之舞》,此曲需始终把握“死亡之舞”的奇幻特质,体现舞蹈般的轻盈感。因此,尹老师强调,在克服节奏速度、段落对比、踏板使用等技术难点的同时,更要注重音乐的表现性和艺术性,通过合理的技巧运用和放松的状态,展现作品的舞蹈性和幽默特质。

第四位学生演奏的是拉赫玛尼诺夫《第二钢琴奏鸣曲Op.36》的第一乐章。除了触键与连奏、节奏弹性、音色层次的处理外,尹老师还讲道:“理想的演奏是让人察觉不到技术难度,只听到音乐的生命力。”他建议,练习时可以先慢速构建画面,再逐步加速,在乐句衔接处设置“心理逗号”,并通过录音自检。


在尹老师的悉心指导下,同学们不仅掌握了科学高效的练习方法,更深刻领悟到每部作品背后独特的情感内核与艺术处理精髓。这些多方面的启迪,必将助力他们在未来的音乐之路上绽放更耀眼的光芒,奏响更动人的乐章。

4月9日19:30,李佳明钢琴独奏音乐会于浙江师范大学19幢301教室拉开帷幕。

李佳明,中国新生代钢琴家新锐,旅德青年钢琴家,旅德期间同时跟随著名钢琴家、波恩贝多芬比赛冠军、鲁宾斯坦国际比赛大奖得主尹存墨学习;并长期得到意大利钢琴大师Vincenzo Balzani指导。他以细腻的音乐表现力和扎实的技巧见长,尤其擅长德奥古典与浪漫派作品,对贝多芬、舒伯特等作曲家的诠释兼具严谨结构与诗意表达,多次在国内重要音乐赛事中崭露头角,其演奏以纯净音色与真挚情感著称。

音乐会首先以中国作曲家叶小纲的钢琴独奏曲《纳木错》开场。作品丰富的音响层次与色彩斑斓的和声将听众们的身心带向宁静、纯净而神秘的高原湖泊,去感受自然与心灵的深度对话。这不仅是一幅音响画卷,也是一段通向内在平和的旅程。

紧接而来的舒伯特《流浪者幻想曲》骤然转变了气氛,以激昂的旋律开场,旋即又转入沉思。这首作品是舒伯特为钢琴所写的最具戏剧性和挑战性的作品之一,展现出了一种不断寻求、永不安定的流浪精神。李佳明的演奏在激昂、忧郁、戏谑、狂喜等多种情绪间快速切换,生动刻画出“流浪者”的复杂心理。

下半场,李佳明为我们带来了本次音乐会的最后一曲:李斯特的《b小调奏鸣曲》。此曲的音乐主题彼此交织、不断变形,展现了李斯特极具创新性的构思。他的演奏时而平静时而热烈,朦胧感与极致的张力交相呼应,如同一场充满激情、挣扎、沉思与超越的灵魂旅程,使听众们沉浸于震撼与感动中久久不能平息。

曲毕,掌声渐歇,听众们正欲尽兴而归,李佳明却惊喜返场。随着《降A大调英雄波兰舞曲》的第一个音符响起,整个教室瞬间重焕生机。辉煌的旋律如旭日东升,将肖邦笔下的英雄气概展现得淋漓尽致。曲终时,经久不息的掌声为这场音乐会画上了完美的句号。